中小学正高级职称是否泛滥成灾,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。从数量上看,部分地区正高级职称的评定人数有所增加,但整体占比仍然较低;然而,在评定过程中确实存在一些问题,导致一线教师对正高级职称的认可度不高,感觉“评了个寂寞”。以下是具体分析:
正高级职称数量增长但占比仍低:2010年代,中小学、幼儿园教师开始可以评正高职称,从试点到逐步推开,部分县区正高职称的获评人数从原来一年仅有一两人,增加到一年十多人、二三十人。但据不完全统计,正高人数占比最大的省份,目前已评正高人数尚不到该省中小学教师总人数的5%,有些省市甚至连1%都不到。
评定过程存在诸多问题
行政人员占比过高:在已获评的中小学正高级教师中,各级领导占比在50%以上,有的学校甚至全是领导。学校领导通常比一般教师有更多机会获得各种荣誉、奖项、课题等,这使得一线教师在职称评定中处于劣势。
评定标准偏重形式:职称评定注重优质课、课题、表彰等形式要件,一些教师通过非正当渠道获取这些资历,比如花钱发表论文、购买优质课证书等,而那些真正在一线教学、教学成绩突出的教师,却可能因为缺乏这些形式上的资历而无法评上正高职称。
教学水平与职称不匹配:部分评上正高级职称的教师,教学水平并不突出,甚至有些小学正高教师连低年级的课都上不好。一些行政人员评上正高后,很少甚至不再从事一线教学工作,这让一线教师觉得正高职称不能真正反映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。
一线教师获得感低的原因
评审难度大,机会少:对于大多数一线教师来说,正高职称遥不可及。即使他们在教学一线辛勤工作多年,也可能因为各种条件限制,如没有足够的课题、荣誉等,而无法获得正高职称,感觉自己努力了也没有机会评上,所以觉得“评了个寂寞”。
职称与实际教学关联度低:一些评上正高职称的教师并没有在教学上发挥出应有的引领作用,这使得一线教师认为正高职称只是一种待遇的象征,而与教学质量的提升关系不大,不能真正体现教师的价值,从而对正高职称失去了兴趣和信心。